绘画语言往往是一种藏起来的语言,但又真正的无处不在。如果我们能读懂绘画语言,领悟“画家的心机”,就会产生一种与作者心意相通的喜悦,并且发现绘本中更多有趣的细节。
什么叫“绘画语言”?抛开专业的术语解释,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“绘画的表达方式”。具体到绘画中描绘的内容、使用的材料和技法,以及它呈现的风格。比如我们感觉到一幅画是夸张的、写实的、抽象的、可爱的、使用象征手法的,或者感叹“画得真精致啊”、“视觉冲击力强”、“色彩很美”……这些就是作者使用的绘画语言带给我们的感受。文章源自 三年一班有声绘本 https://www.3n1b.com三年一班-https://www.3n1b.com/9679.html
当我们试图分解具体画面中哪些东西是绘画语言的时候,犯了难。这是一个很大的主题,如果从绘画专业的角度讲,绘本中的构图、色彩、场景、造型,都有很多可说的,这样讲下去未免抽象。不如选取一些绘本作品,一起从小小的角度来感受各种各样的绘画语言。文章源自 三年一班有声绘本 https://www.3n1b.com三年一班-https://www.3n1b.com/9679.html
1、氛围的营造
绘画语言可以营造出什么样的氛围呢?德国绘本大师昆特·布赫兹(Quint buchholz)的名作《晚安,小熊》、《瞬间收藏家》、《莎娜想要演马戏》……他的画以细腻的水彩+彩铅(据说一张画要画上14层左右),营造了无以伦比的氛围。比如《晚安,小熊》,仔细从画面中寻找,看看睡不着的小熊和小男孩之间有什么故事呢?这样的绘画语言,自然让画面充满吸引力。文章源自 三年一班有声绘本 https://www.3n1b.com三年一班-https://www.3n1b.com/9679.html
文章源自 三年一班有声绘本 https://www.3n1b.com三年一班-https://www.3n1b.com/9679.html
文章源自 三年一班有声绘本 https://www.3n1b.com三年一班-https://www.3n1b.com/9679.html
文章源自 三年一班有声绘本 https://www.3n1b.com三年一班-https://www.3n1b.com/9679.html
图片摘自《晚安,小熊》 作者:昆特·布赫兹(德) 王星/译文章源自 三年一班有声绘本 https://www.3n1b.com三年一班-https://www.3n1b.com/9679.html
2、过目难忘的造型
日本画家宫西达也的绘画语言实在太带劲了!每一个角色都很“萌蠢”,造型夸张生动,张力十足,用齐白石的话来说是“妙在似与不似之间”。真正用简单表达了丰富。绘画中经典的“点、线、面”的应用,在他的画中表现得淋漓以致!文章源自 三年一班有声绘本 https://www.3n1b.com三年一班-https://www.3n1b.com/9679.html
文章源自 三年一班有声绘本 https://www.3n1b.com三年一班-https://www.3n1b.com/9679.html
文章源自 三年一班有声绘本 https://www.3n1b.com三年一班-https://www.3n1b.com/9679.html
图片摘自《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》 作者:宫西达也(日)杨文/译
3、图文互动的绝配
加拿大画家罗丝琳·施瓦茨创造的“鼹鼠姐妹”,用油画棒这样简单的材料来画,正适合小鼹鼠的特点。它们的自信、幽默、天真,可爱的对话配上温暖的绘画,真是绝妙的搭配,常常让人陷入想象——创作出这套作品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?
图片摘自《鼹鼠姐妹奇遇记》作者:罗丝琳·施瓦茨(加拿大) 任溶溶/译
4、构图带来的动感
绘画语言还有构图的角度。画家们常偷偷地变化着构图,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。《莎娜想要演马戏》里,构图随着莎娜所处的环境变化,像电影镜头一样切换,让我们一会儿蹲下来跟莎娜说话,一会儿又似乎飘在空中俯视着这一切,让人印象深刻。
图片摘自《莎娜想要演马戏》作者:昆特·布赫兹(德) 王星/译
5、用材质创造新鲜感
美国的儿童绘本大师艾瑞·卡尔(Eric Carle)的《好饿的毛毛虫》已经被翻译成五十种左右的语言,几乎所有的小朋友都对毛毛虫吃过的东西如数家珍,这是为什么呢?因为作者充分动用了儿童视角的绘画语言。在《The Grouchy Ladybug》里,书页随着动物的变大越来越大,让人对下一页充满期待。而每种动物身上的色彩和肌理都与它本身的特点相符,使孩子们很容易产生亲切感,也让人为作者对综合材料的精准把握赞叹不已。
图片摘自《The Grouchy Ladybug》作者:Eric Carle(美)
6、妙不可言的隐喻
最初我们是由《我爸爸》《我妈妈》认识安东尼·布朗的,我们的感受是“我爸爸”和“我妈妈”很神奇,但更神奇的是画家。他毫无困难地表达着变化多端的、理想化的人物形象。安东尼·布朗的绘画语言是幽默又充满梦想色彩的,他常常隐藏“画家的心机”在故事里,不断带给读者惊喜。比如《梦想家威利》里,无论威利成为了什么样的角色,可香蕉是不变的存在,每翻一页都让人会心一笑:猴子爱香蕉,真是再自然不过了。后来读到安东尼·布朗的很多绘本,都证明了“隐喻”的魅力,比如《威利的奇遇》,你能发现画家的隐喻吗?
图片摘自《威利的奇遇》作者:安东尼·布朗(英) 范晓星/译
如果我们这样一点点地去读懂画家的绘画语言,就会产生一种与作者心意相通的喜悦,并且发现绘本中更多有趣的细节。当然,这个“读懂”,并没有标准答案。